陪伴的深度

文|CK 图|网络 编辑|J.Lee

· 牧养札记

 

陪伴是愿意停驻在一个人的生命上

陪伴一个人,真的不是说得轻松。作为牧者,我期望陪伴人一起成长,从未信步入信仰,再从初信渐渐长成基督的样式,这个“渐渐长成”并非像拍电影那样,转眼就五年过去,这个“渐渐”的过程,就是一个考验陪伴的历程,如果没有陪伴的功夫,可能转眼五年过去了,那个人或许渐行渐远,或许当我们回首记起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陪伴像那句老话所说的,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以为陪伴一时就足够,那只是反映一种不耐烦,想尽快结束去做其他事的心态而已。

陪伴是愿意停驻在一个人的生命,花时间在他身上,却没有任何指定议程的,如果太有目的性,则难免把陪伴变成了一项任务。没有停驻在一个人的生命,没有花时间去陪伴,却期望看见这个人五年后变成基督的样式,如果那个人能够长成基督的样式,那肯定是恩典,与我们的牧养无关。

牧者和信徒一样,都在长成基督样式的路上

如果能够陪伴人直至长成基督的样式,那是作为牧者的天职,然而,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连牧者本身也是走在长成基督样式的成长路上,换句话说,牧者不是已经长成基督样式了再回头去帮助和陪伴一位初信的小弟兄,牧者和小弟兄一样,都在同一条成长路上,如果牧者期望可以看见那个所陪伴的弟兄哪天可以长成基督样式了,这大概是个错误的期望。

反之,如果那位被陪伴者期望牧者能以长成基督样式的生命榜样来牧养他,也是一个错误的期望。

因此,看来牧者的陪伴,就像牧者本身在“长成基督样式”的路上一样,是看不到终点的,准确而言,是一直到与主面对面的日子,到那时,就完全了。这看不见终点的陪伴,就是牧养。然而,在陪伴启动前,牧者和信徒都需要认识这被忽略的事实,以致厘清彼此的期望。

broken image

牧者不是“教练”

这样长情告白式的牧养实在考验耐心,但又同时反照牧者本身的灵性真相。牧者容易不知不觉把自己视为一个已经长成基督样式再回头陪伴人的“教练”,这种教练心态构成牧者与信徒上下的阶级观念,牧者像教练那样给信徒设置了成长目标和锻炼的步骤,看起来很有系统,但系统则导致生命规范化,似乎能融入系统的,就是标准,未能融入的,就视作无用,搁置一边去了。

如此教练式牧养,所形塑的信徒自然就是根据已然设置好的规范,那就难免逐渐造就了律法模式的生命了。

这问题不是在于牧者不愿意陪伴,教练的陪练也是一种陪伴,而是牧者一开始就错误地定义自己是一位已经熟练生命且具有基督样式的教练,这个定义使我们站在教练的高位,于是我们只看到训练者的各种需要加强的部分,却无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实状态。牧者的服事若是与自己内在分割,他的服事会逐渐朝向一座粉饰的坟墓的不归路走去。

教练的姿态,太容易制造一个目标导向的牧养形式,以致我们只专注训练本身,却忽略了彼此的内在成长,牧者和受训者都把焦点放在外显的各种成长表现上,然而,包括牧者本身,也不知不觉中对于内在灵性的状态绕道而行。当我们都看重外在的成长时,难免与内在自己造成分割现象,或许受训者也不一定容易察觉这分割所带来的影响,但牧者本身若是能有这个“先觉”,对于牧养,就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了。

牧者需要与自己内在统一,并且带着这个统一去牧养才是有效的牧养

与自己内在的统一和联结,是牧者在进行牧养时需要具备的“先觉”,虽然牧者可以把个人的内在成长与服事他人隔开,尽力以健康和正面的形象去陪伴人,然而,这即将构成我在上面所说的“分割”了。

在分割的状态下牧养,必然促使我们走向扮演角色的服事,按着自己所期望或教会期望的角色去演绎,久而久之,就像打一分工那样,例行公事了,偏偏我们从事的是关乎灵魂关怀的事,不是一个项目、行政管理、策划等的事,关乎灵魂,就需要我们与自身的灵魂紧紧统一和联结才能触及他人的灵魂,不然,我们的牧养到头来也仅仅停留在人的浅层,像风掠过一样,凉快一阵就消散了。

牧者要达到与内在不分割的牧养,也不是知道了就能做到,那需要牧者不断自我诚实,在基督里一次又一次地摊开灵魂的修行,这修行除了在我们个人与基督中实践,同时,也在我们的牧养里体现。

先不说个人与基督的实践,在我们的牧养里,尤其当我们尝试陪伴他人,在任何处境下的陪伴,若是我们时刻敏锐自己内在的真相,又不回避,不扮演角色,我们就能同时敏锐到对方的内在,那不是说我们就能在对方沉默不语时就认识了对方的心灵世界,那只是一种灵魂的触碰,既然我们从事的是灵魂关怀,那我们岂能避开自身的灵魂却试图去陪伴他人的灵魂呢?

broken image

牧养若不以陪伴为核心,一切的牧养形式就失去内涵

如果我们的牧养没有以陪伴作为核心,我们所有的牧养形式如讲道、教导、劝诫、传福音等,都必然流于外在和形式,讲道即使再动听,也无法进入人的内在,不是由于欠缺了讲道的技能,而是缺乏了陪伴灵魂的那份功力,没有这份功力,无可非议,那是一场好的讲道,但那可能还不是牧养。

对于牧养,讲道是不可或缺的,但我们不会花几天的时间去预备一篇道,却忽略了去陪伴一个人。一篇道若是少了背后的陪伴,我们就可能把牧养压缩为一个讲坛,坦白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善于演说的人,甚至可以说,只要打开互联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找到比我们更“专业”的道了,然而,互联网上的讲坛,哪怕讲得震撼人心,永远都做不到牧养。我们何必再建立这样的讲坛,我并不否定这些讲坛的重要性,但那只是满足一些人的“听道欲”,却不是牧养。

当我们从事牧养时,讲坛只是因着陪伴而产生,由于陪伴才使我们知道该预备什么“道”来喂养我们所陪伴的人。对于线上的讲坛,永远只是一个公开的讲坛,让人对号入座,却不是由于讲者在牧养你,说实在,讲者与你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隔空的联结,要是你感受到联结,感受到灵里被喂养,那也只是基督。

可是,当神设立教会,并差遣牧者,就像昔日圣殿里的祭司一样,是为了牧养祂的子民,那种需要面对面地、一起同行的、陪伴着去一步一步践行信仰的牧养,而不是单单建立一个隔空的伟大讲坛。因此,再动听的线上讲坛,或网红讲者,永远都不如那位在你身边陪伴你的牧者。

简单总结,牧养就是灵魂的陪伴,然而牧者必须有这个“先觉”,愿意以自身的内在修行去陪伴一个人灵性的成长,如果搁置了自己与内在灵魂的联结,那牧养就变成了角色扮演,不但未能触及灵魂,也使牧养长期停留在总是够不着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