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的善

文| CK 图|网络 编辑|J.Lee

· 牧养札记

常常有对牧者失望的弟兄姐妹都会这样说:“我希望他能听懂我,而不是一味地教导。我不是不能接受那些教导,只是他就只在意他的教导,没有留意到我。”

类似这些失望的表达,我听了不少,我能理解他们的失望,因为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经常在他们期望牧者能听懂时,他们得到的就是“被教导”。我回想,年轻时的我,或许也曾经是那位让他们失望的牧者。 

我相信大部分循循善诱的牧者的背后动机都出于善,甚至也是一片“慈父或慈母心肠”,希望孩子听懂而积极起来,然而,孩子一般地回应反而变得消极或不理睬,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的冷淡回应,真的不难理解,不就像上述的那些表达失望的弟兄姐妹一样咯——“道理都懂,但你仍然没有听懂我。” 

说到“听懂我”这样的话,父母难免感到困惑,他们都认为自己就是听懂所以才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难道孩子就看不到父母的这片苦心吗?

遇见困难了,父母就说困难都是正常的,世上怎么有便宜的午餐,再努力和想想办法,始终都能解决的,有信仰的父母则多加一句,依靠神,在神没有难成的事呢;

遇见挫败了,父母就说挫败都是正常的,接纳失败然后再尝试,总能走过,或者说,一切都有神的美意,神是透过这次的挫败让我们学习什么的;

感到难过、孤单、愤怒、害怕了等,父母则说事情总会过去,别难过了、别孤单了、别愤怒了、别害怕了...好像同一个句式都同时适用于不同的负面情绪似的,有信仰的父母则说,神与我们同在,让神挪走我们的难过、孤单、愤怒和害怕。

很奇妙,原来同一个句式适用于任何负面的情境。难怪,我们的孩子听得厌烦了,原来不管是困难时、挫败时、难过时等,孩子听到的,都是类似的话——不是告诉你一切是正常的,一切都有神的美意,就是告诉你事情总会过去,神与你同在这样。

这些话都是善意的,而且十分正确,但,孩子一句也听不进去。不是这些话有问题,问题是说话的人。

broken image

看来问题又回到父母这里,对于父母而言,听懂孩子的心就是关键,倘若父母只执意他们的道理和正确教导,那他们与孩子则始终难以联结。

父母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出于善意的,背后都是爱,但是孩子则认为父母所谓的善和爱,都是强行的,甚至“笼罩式”的,非要孩子认同和听劝。

在爱的表达上,我认为用父母与孩子的教导来类比牧者与信徒,还是挺相似的,出于善意和爱,牧者都期望以圣经的教导来帮助信徒度过每一个艰难和负面的情绪,甚至罪。

然而,很遗憾地,牧者的善意和爱心,常常未能触及信徒的心,却让信徒感到“被教导”,牧者的善不但没有造就信徒,有时还被误解,也使信徒感到厌烦和失望。 

站在牧者角度,牧者始终本着圣经原则来劝勉和抚慰信徒,如此劝勉和抚慰都是为了帮助信徒在行事为人上对得起那召他们进天国的主(帖前2:12)。

尤其关于罪,几乎所有困难、挫败和负面情绪中,都能找到与罪相关的成因,只要牧者提及罪,就万无一失了——

为什么那么难,不就心里有罪吗?为什么还难过,不就由于执意在罪里吗?为什么交托了还感到害怕,不就因为不够信心吗,不够信心也是罪.....只要联结上罪,就怎样也说得头头是道。

确实,都是罪,也毋庸否认罪所带来的影响。牧者以百般的忍耐来警戒、责备和劝勉,一方面是出于他们的职责,一方面他们要把握时间帮助人避免长期活在罪里(提后4:2)。

无可厚非,尽管信徒认为牧者的警戒或劝勉总是没有触及他们的感受和内心,但牧者的动机和目的都纯正,他们也忠于职责,尝试做好一位牧羊人,不让羊走迷。这个职责,我懂,因为我也是如此蒙召做一位看守羊群的牧羊人。 

曾经有一位牧者为着信徒在婚姻上把持不住而着急,他以为自己已经很温和又中立地聆听和劝勉,没想到谈话才进行不久,对方就激动地告诉他:“你就不关心我的感受,你根本没有听懂,你说这些话就等于在审判我吗?”

当时牧者也被他的回应激怒了,说:“我听懂你的感受那么重要吗?听懂了,你就悔改吗?”牧者还没说完,对方就稍稍举手说:“别说了,让我安静一下吧,我知道你关心我,谢谢了。”就这样尴尬地结束了谈话。

对于牧者而言,或许换来的是一脸困惑,又或者牧者会为自己未能帮助这位信徒而感到挫败,当然也可能反过来,牧者会为这位牧者的自我和不听劝而感到难过和惋惜。

站在牧者的角度来看,显然牧者的心意都是出于善,或许有人可以批评牧者的辅导和关怀技能不够,但不能批评他们的善。

broken image

牧者并非一位专业辅导员,当然懂得辅导技巧以及教牧关怀技术都是有助于牧养工作的,可是不是必然的,信徒对于牧者的期望总是超乎牧者本身所是的,比如期望牧者是一位理想父亲、心灵导师、解经家、布道家、演说家、甚至心理咨询师,这些又是“家”又是“师”的职业描述。

很遗憾地,竟然没有“牧师”这个职称,似乎一提及牧者是什么时,信徒都出于他们的善而表达他们对于牧者的期望,他们期望牧者是上述的各样的“家”和“师”,就没有一个是纯粹牧师就是牧师的期望。

听起来信徒的这些期望都超过了牧者的所是,但期望的背后都是渴望一种深刻的牧养以及亲密的联结,这无可厚非,都是出于善。 

因此,当信徒把他们出于善的期望强加在牧者身上时,必然引起彼此的落差和失望;同样道理,当牧者也把他出于善的关怀和劝勉也强加在信徒身上,也会出现同样的落差与失望。

看来,牧者和信徒都需要学习制约自己对他人的善,免得那好意演变为彼此的失望。本应善不如恶,不需要制约,理应越多越好,但在罪的阴影下,我们实在难以分辨那出于我们的善,是否源自上头的善,纯粹的善?

扪心自问,我们所谓的善多少携带着恶的内存,或许是自私,或许是以为对他人好,或为他人好的一厢情愿的善,或许是个人的救世主情怀,或许是爱得太“牢”,把人牢牢扣住了等等,说不清,唯一能使自己在“善”上不至于变成如律法般强行的,就是回到基督的爱里,在祂的爱里,我们会松开和坦然。

牧者意识到自己的善使信徒厌烦和抵触时,不妨试试松开所以为的“善”,承认自己实在没有听懂信徒的感受,牧者的松开或许也使信徒得以放下他的介怀。

同样地,当信徒发现对牧者的期望也超乎牧者所是时,不妨也松开那出自善的期望,让恩典来弥补那个失落的期望。

唯有松开,恩典才无阻地临到,真正的善,是由恩典来启动,并非我们自身,我们的善,掺杂着太多的说不清的恶了。